“二十三岁披戎装宏粤配资,七十四岁踏故乡。……”
这是一首未完的诗,名为《故乡行》,出自朱德总司令的笔下。
虽然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,简单的两句却横跨了五十余年的时光,勾起了人们心中的一股愁苦。这份久未回乡的情感,简单而直白,却足以让人感受到朱老总对故乡的深深眷恋。五十二年,跨越的不是时空的距离,更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。
这个漫长的时间间隔,也激发了人们的好奇:是什么原因让朱老总未曾回到家乡呢?
朱老总曾有过六次到四川视察的机会,但每次由于国家事务繁忙,始终未能抽空回到他出生养育的仪陇县。历史上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,而朱老总则是“六过家门而不入”。国家建设中,他始终心系民众,放下了个人情感。正如他自己所说:“怀乡念旧,人之常情,自古有之。我一直想回来看看,就是没得实现呀!”
52年后,机会终于来了,这也是唯一一次。
展开剩余85%1960年,朱老总再次离开北京,先后考察了陕西、贵州和四川。
视察完四川南充的民情并整理好相关资料后,朱老总望着仅几十公里之外的故乡仪陇县,内心不禁涌起了归乡的渴望。
他改变了原定行程,并特别提出了三个要求:
第一,行程不做特别安排,我去哪就去哪,不需要一大群人陪同;
第二,不必安排群众见面,我愿意与谁交谈就与谁交谈;
第三,餐饮随意,我自己决定吃什么,不需要宴会。
一切准备妥当后,朱老总与夫人康克清踏上了回乡之路。
3月9日,身着略显陈旧军装、拄着木杖的朱老总踏上了仪陇的土地,他挽着夫人的手,眼睛却四处扫视,虽然一些村庄的屋檐依稀熟悉,但更多的地方已是陌生,内心难免有些怅然。
几位公社干部想带着这位年迈的老人去看望亲戚,但朱老总婉拒了。他来这里并非单纯为探望亲人,而是要了解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宏粤配资,体察民情。
于是,朱老总和随行人员悄然走过街头,一户一户走访。他们默默地走过马鞍场,探望邻里。
就在这一行人的脚步中,一位老者停在了他们面前。朱老总定睛一看,发现这张脸庞熟悉,眼前竟是他的堂弟朱代良。
朱代良一眼认出了面前这位血缘相连的亲人,两人相拥,寒暄之后,朱代良忍不住笑了:“您还是个老总呢,怎么穿得这么朴素回家?”
话音刚落,旁边的干部们都有些尴尬。
朱老总笑了笑,回答道:“不求衣锦还乡,但愿民富国强。”
他表示,眼下国家正在面临许多困难,百姓的生活还未富裕,作为领导,应该更关注国家和人民的未来,而非自己的衣食住行。
随着话题展开,乡亲们纷纷讲述了当年反动派如何来捣乱,朱老总的家族墓地甚至被掘开。
然而,朱老总对此并未愤怒。他心中所想的是,在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面前,祖坟的毁坏不算什么,反而乡亲们曾经遭遇的苦难才是他最难以释怀的部分。
自他离乡为革命起,辗转四方,从内战到抗日战争,再到解放,朱老总始终心系国家,忙于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,根本没有机会回乡探亲。
其实,这份对国家的奉献,从朱老总的儿子朱琦身上便能体现。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时,朱琦毅然从军,初次参战便投身华北前线,一打就是五年。1943年,朱琦在战斗中负伤,重伤致残,才得以离开战场。
朱老总带领队伍继续前行,很快来到了他童年住过的地方。
“这是我小时候住的屋子。”有人特意向康克清介绍道。
朱老总扫了一眼,摇头道:“那时我们家是地主的佃户,哪有这么好的房子住?”
尽管离乡多年,朱老总清楚记得自己小时候的贫困生活,他从未忘记家乡的根基。
回忆涌上心头,朱老总想起了当年在护国军时,自己积攒的军饷寄回家乡,帮助家里修缮老房子,给父母一个稍好的居住条件。谁曾想,这些简单的土房竟然翻修成了带院子的瓦屋。这些变化让朱老总感慨万千。
当他看到一些官员提议修建纪念馆时,他直接拒绝了,表示希望将这片地方改为学校,供孩子们使用。他认为,孩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,教育绝不可忽视。
当晚,县委为朱老总和夫妇安排了较为舒适的住所,但朱老总依然拒绝了。他表示自己不需要特别的待遇,只希望能在学校里简单地就餐、休息。
晚餐端上桌时,朱老总看到的却是简单的青菜、红薯和一些腌制的小菜,尽管看起来极为简单,他依然吃得津津有味,一边吃一边感慨:“真香!”
当县委同志惊讶于他如此朴素时,朱老总轻描淡写地笑了笑,表示自己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,从长征时起,他就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。
第二天清晨,朱老总早早起床,在操场上做起了健身操。随后,他又访问了马鞍公社、供销社和马鞍小学。
在学校里,他关心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生活,细致检查他们的学习、饮食和住宿情况,还亲自为学校题词:“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。”
当夜,县委为朱老总准备了丰盛的晚餐,但朱老总看到桌上的肉类时,心中却不禁想到他看到的贫困乡亲们。
他严肃批评道:“在南充,我就已明确要求不设宴,吃得下去吗?”
当县委的同志们不安地低下头时,朱老总放缓语气,表示他更喜欢简单的家乡菜。他点了几道普通的菜肴,如豆芽、菠菜、魔芋豆腐和折耳根。
经过几天的民情调查后,朱老总在告别仪陇时,乡亲们纷纷送上土特产,但他婉拒了所有好意,只让秘书购买了两双当地的草鞋。他解释道,这草鞋对于他有着特殊的意义:从长征到现在,草鞋一直是他行军的伴侣。
离开仪陇后,朱老总不仅写下了未完成的《故乡行》,还写了一首新的诗,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希望。
朱老总一生忠诚于国家宏粤配资,他不为个人的享受和荣华富贵,而是始终心系民众,奉献自我。他的无私精神值得我们铭记与学习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操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