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李通国尊享配资
许多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就的人,总会在关键时刻遇到一位帮助自己的人,这样的贵人不仅是小说中的情节,现实中也时常发生。那些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,出手相助,成为人生路上的贵人。当然,一个人能遇到贵人,首先要有自己的独特才能或技能,否则,谁愿意帮助一个平庸之辈呢?
武汝清,生于1803年,是著名太极拳名家武禹襄的亲二哥,比杨露禅年长四岁,二人同为永年出名人物。武汝清年少时便展现了非凡的才华,22岁中举人,37岁中进士;而杨露禅则以武艺见长,尤其擅长太极拳。两人若能相遇,必定是高手相见,彼此欣赏。
不过,武汝清的提携杨露禅并非一帆风顺。我们先从武汝清的官职谈起。
1840年,即道光二十年,武汝清考中庚子科三甲二十八名,赐同进士出身。百度百科中提到武汝清于1825年22岁考中进士,这一表述来源于《邯郸日报》,可能有些夸大了其事迹。
展开剩余74%通常,一甲进士放榜后,状元可立即授予翰林院修撰,榜眼和探花则可任翰林院编修。而其他二甲、三甲的进士,须参加朝廷的考试,合格者才能获得官职,如翰林院庶吉士、六部主事、知州、知县等。进入翰林院是举子们的最高理想,因为那是通往更高官职的人才储备库。
武汝清未能进入一甲,因此无法直接任职。于是,他参加了朝廷组织的考试,最终幸运地进入了前十名,并被任命为刑部主事,成为了一名七品京官。
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,京官虽然位高,但人数众多,职位繁杂。大清国共有八大行政部尊享配资,每个部下设多个司,再下分科和科员,此外,还有中央首辅机构和驻京衙门等。京城中的官员密如繁星,武汝清作为一个小小的京官,在庞大的官僚体系中并不引人注目。
俗话说,到了北京才知自己官小。即便武汝清后升为从五品的刑部员外郎,在官僚密集的北京城,也算不上什么大人物,正如我们今天在北京碰到的很多处长局长一样。武汝清在晚年才获得二品官衔,而此时,长他五岁的杨露禅已经在北京立足,早已不再是当初需要他帮助和支持的“北漂”青年。
有说法称,武汝清在北京任职期间,常常想念昔日兄弟传授给他的拳术,便将杨露禅带到京城,并留他在身边继续教授拳术。这个情谊看起来温暖,恰如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义气。确实,武汝清愿意帮助杨露禅,但他的方式并非如此简单,因为在清朝,京官的生活并没有看起来那般富裕。
清朝京官的俸禄并不丰厚。根据《户部则例》卷七记载,京官的俸禄按品级发放。比如,正七品官的年俸为45两银子及45斛禄米,相当于124两6钱5分银子。对于一般百姓而言,这已经算是可观的收入,但对于高额开销的京官来说,这些收入往往杯水车薪。
京官的支出主要包括:房租、社交应酬、服装和交通费等。作为朝廷命官,京官们的住宅要与其身份相称,往往租住豪宅。社交应酬是官场的必修课,这不仅是维护官员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,也是一种建立声望的方式。而官服的费用则完全由官员自理,衣着整齐、体面才能符合官方身份。另外,由于京城较为宽广,官员外出通常需要依靠交通工具,而且,作为士人,文化消费亦是不可忽视的开支。
通过比较曾国藩的经历,可以了解到武汝清初入职时的困境。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时担任从七品翰林院检讨,生活同样十分清贫。他曾回忆,刚入京时,母舅住在陶穴里种菜,而他自己也未能帮助亲人,生活艰难可见一斑。这也反映了京官入职初期的经济困境,武汝清的情况无疑与此相似。
京官虽然经济拮据,但由于官位较高,仕途上却有着无限可能。许多人愿意接受这种清贫而稳定的职位,因为京官能接触到更多的权力和机会,尤其是资历较深的官员可以在官场上迅速升迁。武汝清作为从七品的京官,虽然在资历上远不如那些高级官员,但他拥有广泛的社交圈和许多有力的朋友。
通过这个关系网,武汝清有机会为自己的朋友杨露禅提供帮助。杨露禅后来在京城开设武馆的事情,正是武汝清借助自己的关系为他提供了发展机会。
尽管武汝清初时并没有足够的财力和权力,但他通过自己的人脉和社会关系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杨露禅铺路。最终尊享配资,杨露禅在京城教拳,凭借这些机会获得了成名的机会。这也是一个典型的“贵人相助”的例子,展示了武汝清如何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帮助了杨露禅,成为了他人生中的贵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操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